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集采、目录调整、网售处方药、中医药……22位大佬说出你的心声了吗

发布日期:2021-03-12 发布人: 慧泽医药 浏览次数:2109

来源:米内网/新华网/人民网/上海证券报等


今日,随着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今年全国两会正式落下帷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有序推进疫苗研制和免费接种,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精选22位医药大佬建言,医药创新、国产替代原研、集采、网售处方药、药品专利、知识产权、基药目录、医保目录、中医药资源、抗疫……他们说出你的心声了吗?

药点一


医药创新


孙飘扬:避免创新药“过度重复”,“最后一公里”需清障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恒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飘扬



孙飘扬认为,在政策支持下近年来医药创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药品审评审批上,获批新药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也在提高;在创新药医保准入上,临床急需新药进入中国大大加快了,从价格上解决了患者的可及性问题。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过度重复、赛道扎堆、审评审批速度相对国外较慢、缺乏创新药价值评价体系、打通医保最后一公里等问题。


例如,创新药品通过谈判进入医保体系,各地落地实践中是否能快速同步进入零售渠道,医院和药店两大终端是否可以有相同的医保报销比例,这些问题都应该通过顶层设计来加以调整。他提到,目前很多地方的国谈药品落地政策是没有把医院和药店分开推进的,接下来国谈创新药品到患者手里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清障。


李燕:给予国产替代政策法规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燕



在李燕看来,当下生物医药领域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原始创新短板、临床研究资源不足以及有从关键设备缺失到技术人才屏蔽的风险。李燕建议:第一,在政策支持方面,结合正在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加强医药产业顶层设计,加快培育行业龙头,推动产业升级,早日建设医药强国;第二,尽快出台专门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高层级政策,打通新药立项、审批、生产、使用等全部环节,促进发改、工信、科技、财政、药监、医保、卫健等部门联动,出台综合政策,重点解决审批审评慢、药品入院难等问题;第三,加快审评审批,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此外,李燕还建议推进我国淋巴瘤专科建设。她表示,我国淋巴瘤发病率约为6.68/10万人,在肿瘤中的发病率位列第七位,并且呈增长趋势,应高度重视并支持医院建立和推进淋巴瘤专科建设以及加大淋巴瘤诊疗专科医生的培养力度。


李杰:促进中西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杰



2020年12月,国家药监局分别在上海、深圳挂牌成立了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建立区域性审评检查工作体系,分中心协助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审评事前事中沟通指导和相关检查等工作,此举将极大提升长三角和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环境。


在李杰看来,武汉综合实力强劲,优势明显,同样具备区域性分中心落户的各项条件。因此,李杰建议国家药监局在武汉设立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中西部分中心,通过加大对药品审评体系的改革力度,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医药企业创新发展,并在地方吸引投资、引进人才方面发挥协同作用,提升中西部地区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和便利性,加快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聚集,促进中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李振国:加快推进干细胞技术向成药的转化进度

全国人大代表、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国



李振国表示,加大对生物经济、生物技术的支持力度,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生物经济的发展,对未来保障我国人民生命安全、生物安全、经济安全至关重要。


李振国建议,加快推进干细胞技术向成药的转化进度,促进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首先是规范人体组织细胞捐献,建议尽快出台中国版《人体细胞组织良好操作规范》(GTP);其次,出台干细胞产品临床准入的伦理考量标准,加强对干细胞工艺和质量体系的技术指导;出台干细胞质量控制体系指南以及伦理考量指导规范,从原始来源、生产工艺、适应症等方面给出判断依据,综合考量伦理风险,指导临床试验/研究;此外,加大资金支持,解决创新药物研发企业在药品上市前的资金问题,考虑在国内有条件的区域开展受试者资助的临床研究,先行先试,降低企业新药研发与转化成本。同时,李振国还建议,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传统医学与精准医学有效融合。

袁玉宇:医械产业要以市场需求为科研导向

全国人大代表、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


我国的高性能医疗器械行业,要把实验室成熟的技术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医疗产品,需经临床、注册等漫长的规律和周期,也需考虑市场稳定性、经营扩大化等问题。袁玉宇建议,利用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来促进技术提升和产业发展,以实验室基础研究的科研导向转化为市场需求导向,从而促进创新成果的进一步转化,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


在加大市场导向转化的建议上,袁玉宇认为,一是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中小企业;二是要发挥市场优势,将产业与市场的链条“串”起来;三是要加大人才支撑。袁玉宇还建议,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深度和广度要继续加以拓展,使更多具备成长前景的中小规模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快速成长。


药点二


药品流通



丁列明:创新监管为网售处方药“护航”

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



图片
丁列明关注到,网络销售药品以灵活性、便利性等特点,在保障公众基本用药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网售处方药也存在诸多问题,需引起重视。为此,他建议创新监管措施,杜绝网售处方药滥用。


丁列明建议,首先要修改完善网络药品交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其次要以医联体为单位,打通线上线下的处方信息系统,实现全国处方信息共享;第三,根据用药风险和需求,对处方药网络销售进行有序开放约束,“先放开一些慢性病处方药的网络销售,再逐步放开一些常见病处方药,不断规范网售处方药品流程,形成严格的网售处方药标准”;最后,应尽快完善网络购买处方药的医保支付机制,支持“互联网+医药”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肖伟:科学开展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康缘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肖伟



中成药即将纳入集中带量采购范围,这是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大事,肖伟期望相关部门结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实际,建立符合中药复杂特点和独特属性的集中带量采购管理模式,促进和扶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严格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


肖伟建议,根据中成药的复杂性,以通用名为竞争单元,充分考虑中成药在质量分层的基础上实施优质优价;根据中医药的创新性,建议制定中药创新药的专项集中带量采购政策;根据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特需性,建议制定特殊的保护政策,保障临床用药需求;根据中成药生产成本的基本属性,建议制定科学的药品成本价格评估体系。


此外,在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方面,肖伟建议,一是探索建立以中医药为主导的独立、自主的评价体系;二是系统研究中医药自身特点,密切结合评价对象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机制;三是发展客观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第三方中医药科技评价机构;四是开展中医药科技评价的方法学研究,逐步建立适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学体系。

张锋:深化全国市场化药品集团采购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锋



深圳已率先实施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采购改革试点,依托专业第三方平台建立起一套“互联网+药品供应”体系,张锋提到应该深入总结深圳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他认为,应该从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入手,引导第三方组织规范化发展。


张锋具体建议到,相关主管部门可参照国家“4+7”药品集中采购的做法,在打通招标、采购、使用、回款、支付等全流程上给予药品集团采购充足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医保支付改革、医保资金预付、线上结算、保证带量采购模式等。


药点三


制度完善



赵超: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超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也已成为继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后又一重要的生产要素。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中驾驭能力有多强,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整体创新实力。

赵超建议,一是加大对知识产权维权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和违法的惩罚力度;二是增强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辅导科技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规划和布局;三是各级相关政府出台一些有力的保护措施,对积极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企业或社会团体进行适当的激励;四是提升各级相关政府和专业组织的主动服务意识,设立各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五是精简知识产权案件中相关行政和司法审判流程;六是对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等新的侵权形式要立法完善。


此外,在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提升的背景下,发挥中医药慢病防治作用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方面,赵超建议,大力开展中医“治未病”宣传,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慢病早期防治,发挥中医药在慢病急性期治疗中的优势,应用中医药提升慢病患者康复治疗效果,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人群占比。

陈保华:加快建立健全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保华



面对老龄化日趋严重带来的医疗压力,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专利链接制度,并出台相关政策,推进了仿制药替代使用,促进了医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是仿制药大国,但是大而不强,主要根源之一在于我国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仿制药企业挑战专利抢首仿的动力,进而制约了我国仿制药产业发展和仿制药替代。因此,必须要深化相关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健全我国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体系。


陈保华建议,加快修订健全《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完善“专利期补偿”制度,完善首仿药“市场独占期”制度,建立“简化新药申请”制度,明确规定“首仿日”和“首仿者”范围,建立专利链接有关机制,保障专利链接制度的落实,发挥使用环节的“拉动”和监管环节的“保障”促进作用。

于清明:加快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制度的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于清明


于清明表示,总体来看目前我国药品、器械行业进入到了一个提升集中度、创新升级的发展周期,需要三医联动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更加进一步的联动配套。


在医药创新方面,他建议继续加快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制度的改革,适当简化审批流程,建立从产品注册到临床审批服务,包括到整个医疗终端覆盖的全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政策支撑体系,鼓励药品、器械创新。


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方面,急需解决的就是各地医药流通管理政策的协同性,打通医药第三方物流,异地多场运营等政策的通道,提高各地政策理解和执行的一致性,同时也鼓励运用现代信息的追溯技术进行供应链的管理。


方同华:做好国家基药目录动态调整管理

全国人大代表、珍宝岛董事长方同华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作为医疗机构配备使用药品的基本依据,在指导和保障医疗服务及医保报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

方同华建议,放开基药目录剂型、规格限制,避免少数医药企业利用独家剂型、规格获得进入基药目录的“特权”,引发药物目录竞争的非公平性;其次,巩固新冠疫情防控成果,将纳入省级新冠肺炎中医防治方案目录的药品优先纳入国家基药目录;第三,重视各省基药目录调整工作形成的工作成果,截至2019年年底凡已进入3个(含)以上省级增补基药目录的药品,可以纳入国家基药目录;第四,给予中药品种重点支持,多增补一些中成药进入国家基药目录,使中、西医药比例相对平衡;第五,鼓励地方参与目录调整,由各省先行开展药品的遴选,再上报国家进行评审和遴选。


王威东:已批准上市的生物创新药物应尽早进入医保

全国人大代表、烟台荣昌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威东



图片
王威东表示,药品审批制度的改革大大提升了审评的速率、效率,但在执行过程当中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实现产业化的落地,支持高质量发展。


目前生物创新药主要通过谈判的方式进入医保,他建议已经批准上市的生物创新药应该尽早进入医保系统,增加产品的可及性;其次,要综合统筹考虑生物制剂的特点,研发费用和周期、生产成本、生产线的建设等因素,在价格谈判时充分考虑到企业实际的承受能力,能够在价格和采购量或者其他方面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安康:加快地方批签发检验机构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康



安康表示,目前不断增长的生物制品生产量给批签发机构带来很大的检验压力,如疫苗类产品从送检到上市销售,需要2个至3个月的批签发检验时间,这给市场和生产企业造成了一定的供应压力和经济压力。安康建议,各省加快批签发检验机构建设,以减轻目前“1+9”个检验机构的负担,缩短批签发检验的时间,降低企业检品运送及产品仓储成本,加快生物制品进入市场的时间。


在药品安全方面,安康建议相关部门尽快采取对策,增加药品评审人员编制,加强药品审评审批部门的力量,更有效地行使药品监管职能的同时,承担起促进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任,使我国医药经济获得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药点四


发展中医药



耿福能:发展中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



图片
对于中医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耿福能建议,一是大力发展中药材基地建设,建立药材追溯体系,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二是建立依据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新药研发体系;三是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四是加大医保报销中医药产品金额和比例;五是加大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耿福能认为,中医药在农村发展特色产业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建议,一是在脱贫摘帽地区“锚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建立完整产业链,推动“药材”变“药品”,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强化对种植户的技术指导,助推中药材种植经济提质增效;三是加大中药材品牌培育力度,打造特色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四是积极打造样板示范村,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引领带头作用。


中药粉末饮片是中药饮片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耿福能建议,一是建立依据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粉末饮片的评价体系;二是按照“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原则来确定中药粉末饮片标准的制定。


吴相君:促进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相君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资源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部分品种成规模、大面积的野生资源分布已经很少见到。另一方面,无序地采挖导致野生中药资源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对其生长繁衍造成影响,导致中药材供应的持续性和质量的稳定性下降等诸多问题。


吴相君提出了促进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第一是加快开展中药资源普查,摸清家底,科学规划;第二是加强基础研究,进行中药材人工种养殖的试验及推广;第三是建立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区。


唐纯玉: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使用中成药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时代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唐纯玉



关于促进中医药发展方面,唐纯玉建议,要执行好国家中医药发展政策,加大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研究,加大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中医药的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


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促进全民心理健康方面,唐纯玉建议要加快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加大国家基药目录中与缓解突发事件应激、抑郁、睡眠障碍等相关促进心理健康的中成药占比,出台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使用中成药的政策,以及加快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有关中医治未病内容。


林凡儒:推进“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翔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凡儒



在医药产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医药产业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很多重要的中医药资源在不知不觉中被慢慢侵蚀,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为传承保护中医药资源,促进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林凡儒建议,加强中医药信息资源保护,加强中医药药材资源保护,加强中医药人才资源保护,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同时可借助工业互联网,实现中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中医药产业信息平台,打通中医药一二三产业,用好工业互联网,促进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


林凡儒认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做好“中华老字号”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他建议,加大政策供给力度,支持老字号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传承老字号经典;重启“中华老字号”的挖掘与认定,弘扬品牌文化精髓。


伍新滨:打击中医药虚假广告宣传

全国人大代表、启迪古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伍新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老百姓的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康复保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存在部分商家唯利是图,利用媒体平台,断章取义宣传中医作用,甚至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神药”,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


她建议,相关部门要组织行业内的专家对涉及中医药的宣传进行审查澄清,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疗效虚假、夸大的宣传要通知停止,必要情况下要对以前的虚假宣传进行澄清,道歉说明,消除影响。对各地电视台的广告也要加强监督管理,广告的投放要有各个行业内的审核,严禁夸大虚假宣传,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放弃社会责任,对监管不过来的问题可以设立群众举报热线,发现一起,关闭一起,让中医药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发展。


药点五


巩固抗疫成果



张伯礼:将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期医药支出纳入医保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据报道,美欧新冠后遗症出现概率和严重程度均比我国严重,有关后遗症问题已引起国内外重视。张伯礼表示,我国也迫切需要进行及时全面的中西医康复干预,同时积极总结中西医康复的方案和经验,使之规范化,并进行长期追访。


张伯礼建议,一是相关部门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复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开展新冠肺炎康复问题科学研究,建立统一的中西医康复治疗方案和评价标准;二是建立康复定点医院,开展医务人员康复培训,并建立康复平台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和评估;三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患者主动康复,居家康复,自觉参与康复治疗;四是康复工作中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原则;五是建议相关部门将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期医药支出纳入医保,给予适当比例报销,有关部门在康复药品及器械研发及注册方面予以支持。


陈薇:建设特需疫苗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陈薇建议,建设特需疫苗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助力国家生物安全和社会稳定。她表示,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生命健康。


陈薇指出,我国在生物科技创新方面还有一些短板,包括顶层设计和科学统筹不足、研究力量分散,长效性支持机制不健全、基础研究不稳定,条件设施不完善、快速响应体系不健全等。因此建议,一是建立国家重大安全科技攻关“白名单”制度;二是建设特需疫苗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三是持续开展新冠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四是营造潜心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戴立忠:充分发挥已建成核酸检测能力效用

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立忠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13日,全国已有8437个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核酸检测,是2020年3月底可以开展核酸检测医疗卫生机构的4倍,已全面广泛覆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戴立忠建议,目前已有84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具备核酸检测能力,应物尽其用将其快速转化为疾病防控体系的中坚力量,构建以预防为主的疾病防控体系;加大预防端医保支付比例,在结核、宫颈癌、肝病等重大疾病防控民生项目中采用核酸检测方法进行早期筛查和精准检测。
0731-88614849